網站首頁
公司簡介
服務項目
認識智權
法令規章
檢索系統
文件下載
揚正新聞
智權新聞
專訪文章
合作單位
智權頻道
客戶服務
 

專訪文章

專訪:從“中國製造”到“中國創造” 還有多遠?

2007-02-04

國際經合組織(OECD)去年稱,在研發支出方面,中國去年取代日本,位居全球第二位,僅次於美國。在過去的10年中,中國研發支出占GDP的比例,增長了1倍以上。在專利申請量方面,中國也剛剛取代德國,位居全球排行榜的第五位。那麼,是否可以說中國現在已由“中國製造”轉向“中國創造”了呢?為此本報專訪了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、博士生導師周紹朋教授。

轉變過程還需要時間

問:目前我國是否已經由“中國製造”轉變為“中國創造”?

周紹朋:“中國製造”是指產品在中國生產,中國不一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,比如跨國公司在中國設廠製造出的產品;而“中國創造”是指由中國發明,屬於中國民族品牌,擁有自主知識產權,比如我國的企業在國內外設廠生產的中國品牌的產品。由“中國製造”轉變到“中國創造”,是我國“十一五”期間的重要目標。最近幾年,我國在自主創新方面邁出了重要的步伐,但還不能說已經實現了由“中國製造”向“中國創造”的轉變。要實現這一轉變,不僅需要加大投入,更重要的是需要有體制機制的保證和人才支持。 按照上述要求,整個轉變的過程還需要時間來完成。就目前來說,我國在這方面還面臨著諸多挑戰:科技投入占GDP1.5%的目標至今沒有實現,科技投入增長滯後於科技發展需要;與美國、日本等發達國家5%左右的對外技術依存度相比,我國對外技術依存度還高達50%;許多自主創新技術和產品還缺乏必要的政策環境支持,甚至出現某些政府採購也只選國外產品的非正常現象;高層次、有創新能力的人才缺乏等。

多種形式推進自主創新

問: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實現“中國創造”的必要條件嗎?

周紹朋:實現“中國創造”必須增強我國自主創新的能力。自主創新的方式可分為原始創新、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。不同的領域、不同的企業應採取不同的創新形式。對於關係國家安全和難以引進的技術領域,要大力推進原始創新,力爭在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上取得新的突破,並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;對我國具有規模優勢和較大市場潛力的產業領域,要堅持以我為主,有效整合國內外科技資源,重點推進集成創新;對與國外差距較大又有可能引進先進技術的產業領域,要在引進的基礎上加大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力度。 在創新的層面上,有國家層面的自主創新和企業層面的自主創新,但是企業是自主創新的主體。在重大原始技術創新方面,應由國家提供人力、物力和財力,並組織實施。而在其他方面,則可由政府給予必要的人力、物力和技術支援,以企業為主來進行。

需要體制和機制保證

 問:在向“中國創造”轉變過程中,我們還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?

 周紹朋:在轉變過程中,最關鍵的是體制和機制保證,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: 一是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、市場為導向、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。二是要改善技術創新的市場環境,加快發展創業風險投資,加強技術諮詢、技術轉讓等仲介服務。三是實行支持自主創新的財稅、金融和政府採購等政策,完善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。四是要利用好全球科技資源,繼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,積極參與國際科技交流和合作。五是要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。知識產權保護不力是制約技術創新的一個重要因素,目前我國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還不夠完善,這就需要國家、社會和企業的共同努力。 企業是最重要的力量 問:企業是實現“中國創造”的主體力量,您認為企業在哪些方面還應該進一步努力? 周紹朋:在實現“中國創造”的過程中,企業是最重要的力量,必須從多個方面做出努力: 一要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觀念,加快企業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,實現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。目前一些企業自主創新觀念還不強,習慣於依賴別人的技術,這不利於企業的可持續發展。還有一些企業,在資金使用上不能很好地處理研發和生產經營的關係,要麼不投入研發,要麼影響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。要在保證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的前提下逐步加大研發資金的投入,這樣才能走上“投入—技術效果—經濟效益—再投入”的良性發展軌道。 二要選准自主創新領域,處理好科學研究與新產品、新技術開發的關係。對於企業來講,技術創新主要體現在新產品的開發上,而不是進行純粹基礎理論研究。要根據市場導向,及時調整研發方向。 三要建立健全企業自主創新的組織體系,加強企業技術人員的隊伍建設。企業中要有專門的創新組織體系,保證創新的可持續進行,而不至於因為個人或某些因素而中斷。 四要建立健全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,對於作出重大貢獻的人員要給予相應的獎勵,以此來激發員工的創造激情。轉載自:人民日報海外版